images
六祖是指禪宗的六祖惠能,為南派的宗師,主張頓悟
讀後感就是這本書內容還滿有趣的,以前國高中都沒讀過這類型的禪宗的書,看了這本書才會曉得,菩提即智慧,智慧即煩惱的說法。
惠能與神秀的故事,菩提詩、梁武帝與達摩禪師的對話出處都是這來的。
也有一些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對話。這本書共分為九個章節,以下是個人的一些筆記,註解如下:

 

 行由品第一
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
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(禪宗北派神秀)
 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(禪宗六祖惠能)
 

神秀是當時五祖的大弟子,而六祖只是個剛入門不久的弟子,故事就從這邊展開。

五祖弘忍禪師看到神秀的這個偈語,曾命神秀再作一偈而不可得,而後不識字的惠能就請人代寫了菩提本無樹的偈語,弘忍禪師看到大驚,一開始假裝不在意,後來與惠能相約見面,後來就把衣缽傳給了惠能。從這首偈詩,可以看到惠能對於禪宗的認識更深,於是五祖弘忍禪師將自己的衣缽傳給惠能,並說六祖後就不要再傳衣缽。

惠能到了南方十五年後再開始弘法,是為南派。北派主張漸悟,南派主張頓悟。五祖弘忍傳衣缽傳給惠能,主要的原因是頓悟的法門可以化繁為簡,較符合民間的需求,後來南派的禪宗逐漸成為了主流,北派勢微。

 
 般若品第二

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
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佛法在世間是不生不滅的,真理在世間是不會變的,不過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時間,表達有所不同而已。它不一定是這個形象,也不一定是這個宗教,但所行的都是佛道。真理只有在這世間存在,離開世間去找尋真理,是不可能的事情
 
 
 疑問品第三

梁武帝問達磨禪師,自己建了這麼多佛寺布施造齋,有何功德,達磨:實無功德。原因是不可以把褔視為功德,功德在法之中。
又說: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不離自性是功,應用無染是德。
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,即自無功,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。善知識、念念無間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。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

因此輕視別人或是自傲的情緒,對功德本身是無益反而可能有害,後來梁武帝蓋了太多的佛寺使得國力下降,晚年過得淒慘就是證明。

 
 
 坐禪品第五

 

外離相為禪,內不亂為定
 
 
 機緣品第七

 

離一切相即佛
法華經:開覺知見、示覺知見、悟覺知見、入覺知見。
火宅:法華經的譬喻,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,常有生老病死憂患,如是等火,熾然不息。
 
 
 頓漸品第八

神秀與惠能為隋未初唐人。「北宗」神秀極力主張漸悟之說;而惠能於華南弘法,主張頓悟,號稱「南宗」。禪宗史上因此而有「南頓北漸」響亮之稱
唐玄宗開元二年(730年),在河南滑台(今滑縣)的無遮大會上,惠能弟子曹溪宗的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、普寂,使得「南宗」成為中國禪宗正統。
本篇有提到惠能的弟子荷澤神會的事情。
(惠能)和尚問:知識遠來大艱辛,還將得本來否?若有本,即合識主?試說之。答:神會以無住為本,見即是主
若有本,即合識主?:如果有本質(真性),人們是如何觀察事物的本質(真性),試以禪宗的方式說明之?
以無住為本,見即是主:以生命展現的狀態為本質,所見即事實(本質)

 
由於神會的回答方式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,有便語的嫌疑,後來因為前後說法不一致而被辯倒。
較正確的答案是:以無所住而生其心,見亦非主
無所住為不起執念,不起貪嗔痴念頭
也就是說佛性即在自身中,非離自性外別有佛性,本即是主,自性即佛性,帶著偏見或執念看到的就不是事物的本質

還有其他幾個弟子的故事,這邊就只節錄六祖壇經比較重要的部份。
這連結(荷澤神會禪師白話版)也有提到荷澤神會禪師比較完整的事蹟,可以比較一下。
這裡再詳細附上這二句話的註解,chatGPT對於禪宗的理論也是略懂略懂



chatGPT翻譯
 
 護法品第九

道無明暗,明暗是代謝之義,明明無盡,亦是有盡。
煩惱即是菩提,無二無別。
光明=智慧、黑暗=煩惱,這是二流的見解,事實上是不光明=黑暗,光明與黑暗僅是比較的概念,所以煩惱即是菩提,因為不智慧=煩惱,不需要用智慧去破除煩惱。
 
其他:
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
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是「頓悟」的法門,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,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成佛是成法身佛。頓悟了心性,就縮短了修證的時間。
「見性成佛」的「見」是指契悟的意思,不是用肉眼所見的見;「成佛」的「成」是形容詞,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,契悟了菩提心。
 
佛性就是覺性,覺性是本性本空、不生不滅。這個本性本空,不是虛空、空洞的空;在本性本空當中能生萬有,具足一切功德、智慧、妙用。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、心性,人人本具,只因為有妄想、執著、有所住,所以念念遷流,不生不滅的佛性成了生滅的眾生性,以致生死輪迴不止。



 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六祖壇經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